close

最近有一款遊戲火了,瘋狂沉迷遊玩的人很多,這款遊戲叫做《中國式家長》。

還有一部台劇火了,短短十集卻觸動人心,它的名字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隨著《中國式家長》這款刷遍遊戲直播平臺跟朋友圈消息,和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一播成名佔據各大新聞版面,很多放棄中秋節假日外出堵堵、買買、吃吃的人,選擇了留在在家裡,打這款遊戲,看這部台劇。

隱喻現實的遊戲以及電視劇裡恐怖諷刺的劇情,可以說,在《中國式家長》的教育下成長的人,幾乎是聞者傷心聽者落淚,一傳十十傳擺的迅速渲染開來,也同時,使的青少年教育問題再次被搬上了熱點論壇。

 

幾乎所有遊戲玩家在玩《中國式家長》這個遊戲的時候,目標都是清華北大,出人頭地,擁有一份好工作,最後玩出一個<幸福的未來>的結局,可是這個幸福的未來是誰定義的呢?

這個遊戲讓玩家扮演孩子,自由選擇養成內容,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生娃再機接著扮演第二代孩子,玩家雖然扮演著孩子,但實際上操作內容就是一個掌控著孩子全部生活的家長,想要考清華北大的是家長,想要出人頭地的是家長,想要擁有好工作的是家長,想要〈幸福的未來〉結局的依然,還是家長,<孩子>作為被操控的主角,有沒有人想過如果它有意識,它是不是真的幸福?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原作者吳曉樂接受採訪時說曾經說過一句話

 

父母主宰小孩的志願,怎麼可以算是一個很小的錯誤呢?這是ㄧ個很大的錯誤吧!因為大學志願影響到的不只是ㄧ個人的四年,是人生的很多層面耶!

 

就像家暴的施虐者當中有20%是童年曾有受虐經驗的情況一樣,孩子會向父母學習,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如何對待自己的下一代。

當代青少年一邊抱怨著中國式家長的罪惡,一邊則隨著年齡漸長步入社會而逐漸向中國式家長靠攏,這似乎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閉環,而我們自己也終究變成了自己討厭的人,一味的將希望放在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的身上。

 

當年我沒有的,當年我忍受的,現在我遺憾的,現在我想要的,孩子你全部都要做到。

爸爸媽媽都是為你好,這就是我們身邊周遭真實的《中國式家長》,而每一個中國式家長,背後,都可能曾經是中國式家長的孩子,都可能曾經說過"我不要變成討厭的大人"

 

在遊戲中,孩子會經歷中考,高考,讀研,找工作……真實的令人熱淚盈眶的人生歷程,玩家激烈談論到底讓孩子怎麼學,才能在將來讓自己的孩子走向期望的完美人生模版,只想著拿到一個"最佳解",如何安排才能讓孩子在學的最多最好、成長的最優秀最有面子的同時,避免孩子壓力過大走向極端的bad end?這個問題在遊戲玩家看來只是一個可避免可操控的參數,但是這卻是現實社會裡一個嚴峻而深遠的社會問題。

 

一個B站的up"Sky果凍"做了一個實驗,讓孩子極端的學習,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所有其他參數只要維持在最低限度,甚至連娛樂,都只選擇對人生有用的娛樂,例如鋼琴,如此極端教出來的孩子成了一個優秀的學霸,一個壓力山大的優秀學霸,而這個壓力山大的優秀學霸的人生在初中就邁向了bad end,一事無成,至此,玩家只能將希望放在下一代孩子身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集《媽媽的遙控器》裡面,媽媽可以任意掌控孩子的時間,只要孩子沒有按照媽媽的意願做事,便操控遙控器一遍又一遍的回到今天,直到孩子乖乖聽話,才允許時間繼續流動。無數次的今天,無數次的倒帶,孩子沒有了自己的主見,孩子沒有了選擇的權利,一切只能按照媽媽的劇本進行,媽媽說可以,時間便繼續往前,媽媽說不行,孩子就必須永遠地停留在無數次的今天裡。

失去朋友,失去戀人,失去夢想,失去希望,最後。

孩子終究受不了折磨,用盡各種自殺手段想瞭解自己的生命,卻被媽媽一次又一次的倒回時間去拯救孩子。

最後,孩子連結束自己人生的權利都失去了。

 

一切只是因為一句媽媽愛你,所以你不能死

這樣的人生究竟是誰的人生?

 

現實社會裡,沒有bad end還能重來,沒有自殺還能倒帶的遙控器,心理健康出了問題的孩子,極為容易選擇結束自己的人生,邁向真正的人生結局。

正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本書在序文裡所寫的<如果你觉得看了不舒服的话,是因为那些都是真實的,那些孩子就是這麼不舒服,而且現在可能還有更多孩子一样的不舒服!

 

中國式家長的教育,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們在求學過程中累積著無數的壓力無處宣洩,本該是最為親近最為安心的家長們的面孔,卻成為了孩子們一天天的噩夢,扭曲的價值觀,無法放鬆的家庭環境,無關成績好或不好,即使成績好到能上清華北大能出國留學,孩子們心底的累積到腐爛成傷口的情緒終有一天會爆發。

 

品學兼優的留學生自殺案件比比皆是,不久前才發生了一起紐約大學年僅18歲的中國留學生臥軌自殺的案件,他不夠優秀嗎?不,正相反,他非常的優秀,這些優秀的孩子們從小背負著父母的期望長大,面對父母的面容,卻說不出任何求救的話。

相關文章《父母的「正能量」成了壓垮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https://mp.weixin.qq.com/s/4LSlCTYh--8391g61rJ9eg

 

根據網路資料,中國青少年死因當中,自殺率位居第一,1524歲占自殺總人數的26.64%514歲的少年兒童自殺占自殺總人數的1.02%。而且這個年齡段自殺人數還呈現上升趨勢。我們可以思考看看,中國13億人口當中5~24歲的自殺人數,每年恐怕會達到十多萬名這個可怕的數字。

 

同場加映鄰近地區,日本,韓國,也有雷同的狀況

 

 


 

昨日《世上只有媽媽好》還依稀回蕩在耳邊,今日就被媽媽是為你好給逼上絕路。

 

這些青少年們的世界相對於社會人來說確實很單純,但不可否認的是,孩子有孩子的煩惱,正因為他們的世界單純沒有太大的波瀾,這些在大人眼裡相對簡單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卻是無比嚴重的,然而,在一些已經長大成人的大人們眼裡,這些彷彿幼稚的過家家、無理取鬧,以至於懶得搭理,忘記了自己曾經也被這些問題給困擾過,這些大人們在孩子不知所措而發出求救信號時,用一句"學生的第一任務是學習"來壓抑並阻斷了孩子的求救。

 

隨著青少年心智的成熟,人際關係變廣,出現的問題裡自然也包括了戀愛情感上的問題,早戀、同性依賴等這些事情,這些或許不夠成熟,但絕對夠單純夠認真,那些一句句稚嫩的訴說確實在表達他們真實的感情,也許歷經社會的大人會以"沒啥大不了來概括這些青少年的傾訴與求助,但這些這些情感問題給青少年帶來的壓力絕不能因此而忽視。

 

我們長期關注的LGBTQ議題更是如此,青少年們即便發現了性取向也不能公佈,沒有獲取正確知識的窗口,和同學說怕被歧視,和老師說害怕受到差別對待,將所有問題壓抑在心口,害怕自己平靜的生活就像投入湖中的一個石子而起了陣陣漣漪而受到影響,很多孩子只能在網路上自己偷偷地搜尋資料,懵懵懂懂的摸索自己究竟怎麼了,他們不懂不明白不知所措,他們恐懼害怕無法認同自己。

在一些網路平臺我們常常會看到只要有人提起這個話題,底下的評論幾乎都是負面的,甚至是謾罵,這個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而且組成這些現象的人們,正是你我身邊的普通人,俗話說屋是牆壁與梁所組合;家是愛與夢想構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就連心靈最後庇護所、血緣最親近的父母在知道孩子是LGBTQ時甚至也有可能破口大駡,畢竟,他們也是普通人。

 

我怎麼會生下你這種不知廉恥的孩子!”

你還叫我和你爸怎麼見人?”

當初不如掐死你

……

 

這種異常激烈的語氣甚至叫人懷疑是否親生,覺得父母不可能說出這種話。然而現今,社會新聞裡父母暴力虐待自己親生孩子的絕對不在少數,誰說父母不會對親生孩子造成傷害,相反父母甚至可能成為孩子最大的傷害。如同上面所提到的中國式家長,他們認為這種方式沒有錯,他們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將孩子"帶回正途",更有甚者更別說言語辱駡,斷絕關係、囚禁、電擊治療等等…..

我時常在想,台灣在1980年代就已經有同志婚姻的平權運動,2017年大法官釋憲也讓台灣成為亞洲首例,這一消息也登上世界新聞媒體,其他發達國家則更早。為什麼還是有如此多的人無法平等對待LGBTQ這個群體?甚至發起公投試圖走回不平等的倒退路。

2002年,性別工作平等法制定並公布,社會上卻還是會有重男輕女的老舊思想;南非總統曼德1990年出獄後,堅持宣揚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然而當一位黑皮膚的人在街上行走時,真的已經沒有人在嘲笑他們的皮膚了嗎?

 

法律的修改也許就是那麼幾分鐘,但是修改前的平權運動與修改後人心的改變可能需要幾個世紀,由好幾個世代的人們慢慢刷新認知,中國式家長的形成也不是突然出現的,這也是好幾個世代的累積,要出人頭地,要成為人中龍鳳,要娶妻生子,不能早戀,不能跟同性別的人談情說愛……

 

有人說同性戀者都是抑鬱症

這句話本身是錯誤的,調查資料表明,10%同性戀因為性取向想過自殺,同性戀者確實是抑鬱症的高危險群,但是在這個數據與這句以訛傳訛的話面前,卻沒有人去思考原因--他們為什麼是抑鬱症的高危險群?

同性戀者們的希望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和其他人一樣。他們本就都一樣是普通人,沒有不一樣,他們只是想擁有自己的家庭與平等的地位,想和異性戀情侶一樣在節假日裡發朋友圈秀恩愛,希望評論底下沒有任何唏噓;想和普通人一樣能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不會因為性取向問題被開除。

他們為什麼不能跟普通人一樣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抑鬱的因素,又怎麼不會造成這高達10%的抑鬱症幾率呢?他們小心翼翼地隱藏自己融入人群,無論知道或不知道他們的性向,也許與他們接觸的所有人,也許放任這些"普通言論"的普通人,都是隱形的劊子手。

 

在此之前,有人跟我說

別老接觸這個群體,你想幫他們我可以理解。小心哪天被人一起歧視排擠霸淩,耽誤你自己

這就像校園冷暴力一般,很多人都害怕牽扯到關係,從而連累自身,大多都選擇視而不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山東教師因性向被辭退的事件,將於11月開庭,很多人對於這個消息也是處於放任狀態,例如"這不是我關注的議題""我又不認識他,這不關我的事""他就應該隱藏好自己"這類的言論層出不窮。

社會的進步需要人群齊頭並進,需要幾代人的逐漸累積,傳統的觀念或許不是瞬間就能扭轉,但是,積沙成塔,滴水穿石,彷彿愚公移山,沒有開始便沒有最後的成果。

總有一些人與大多數不同,總需要有些人站出來成為領頭羊,這個社會案件或許會成為改變一些事情的分水嶺,就像50年前美國的石牆運動,經歷了流血經歷了抗爭,現在很多歐美國家已經通過了同婚婚姻,台灣地區成為亞洲同性婚姻合法的第一例,日本東京也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反歧視法案的大都市,世界正在努力著。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願意跟我們一起為這個群體發聲,去扭轉身邊那些"普通人"的認知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龍與小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